羅氏正骨手法治療腰痛病操作方法
腰者腎之府也,腰痛有腎虛,有瘀血,有閃挫。脈澀者瘀血,脈緩者濕熱,脈大者腎虛。腎虛者痛之不已。瘀血者,日輕夜重者是也。所以腰痛病,這種貫性的常見病、多發病,往往是因一處受損而引起多處受累的貫性、牽連性的疼痛。這是由于腰部及其鄰近組織的生理特點所決定的,這一特點的產生決定了腰部活動范圍之大及它的靈活性。所以腰部及鄰近組織的肌肉、韌帶、神經、椎間盤、血管等,都易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及破壞。因此它不是一種獨立的疾病,而是多種因素產生的一種綜合征。主要有腰肌。棘上韌帶、棘間韌帶、腰韌帶、骶棘肌及腰椎間盤等。
腰痛,一般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,發病尤以青壯年及重體力勞動者多見.對于這種綜合性的病癥,多以手法治療為主.其它理療也有效果 。
1.腰椎間盤脫出癥
腰椎間盤在發生不同程度的退變后,在某種外力作用的情況下,可使纖維環部分或全部破壞,有的連同髓核一并向外突出,這時就失去椎間盤的平衡,造成棘突偏歪.同時突出物壓迫了神經根,引起腰腿疼痛等一系列的臨床癥狀,即稱為腰椎間盤脫出癥。
腰椎間盤位于腰椎體與椎體之間,由髓核、纖維環、軟骨板三部分組成,是一個彈性的軟墊,有緩沖脊柱外力及穩定脊柱的作用.
軟骨板;分為上下兩個,覆蓋椎體的兩端,包繞椎體緣,構成椎間盤上下兩部分.在幼年生長期,軟骨板較厚。20歲以后,逐漸發生纖維軟骨變性,有時被椎體骨髓侵蝕,因而被軟骨組織所代替。
纖維環:是堅強有韌性的纖維軟骨組織,各層纖維斜行于上、下兩椎體之間,各個鄰層的纖維斜行方向相反,因此各深淺層纖維相互交錯,形成方格樣排列.隨年齡增長,纖維環不斷加強,成為間盤較大部分。纖維環由軟骨板起始,向外斜行。繞過髓核,而緊緊的固定于椎體緣、后縱韌帶、軟骨板上.纖維環各層方格樣的排列.不但加固了上下椎體的聯系,同時還能限制椎體過度旋轉功能。一般30歲后開始退變。由于不正常的劇烈活動,引起鄰近纖維在交叉處相互摩擦,致使纖維變粗,透明變性,最后可致纖維破裂。因纖維環后部較薄,故纖維環破裂一般發生在后側,而致髓核向后側方突出。如果突出物超過椎體緣,則突向椎管,導致壓迫脊神經根而發病。
髓核;位于軟骨板和纖維環之間,為富有彈性而又柔軟的醬狀灰白色半固體,本身張力很大,沒有一定的形狀,多隨脊柱的部位和姿勢而變化形態。青年期髓核含水量為80%,隨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減少.最后髓核不斷纖維化和失水,引起椎間隙變窄.破壞了椎體間內在的平衡,使脊柱失衡,而易受創傷,結果在椎間不穩定區,可出現粘連,骨質增生。
通過正骨手法,將組織進行修復,可建立新的椎間內在平衡.人們在日常生活中,由于腰部活動范圍較大,而且又承受著腰部以上身體的重量,腰椎間盤負載較重,往往多使4、5腰椎間盤受損傷,此處也是腰椎間盤脫出的常發部位。當椎間盤受到多次反復的長期輕度損傷后,即能引起椎間盤退行性變。超出椎體的兩側及突向椎間孔,造成椎間隙變窄,有的可造成雙下肢放射性的麻木,疼痛。
癥狀與診斷:
有外傷史,第1天不大疼痛,只感覺腰部酸脹不適,不敢用力.第2天疼痛加重,放射至下肢痛,無力。腰痛伴下肢放射性麻木酸脹痛,走路跛行,不能直腰,重者臥床不起,晝夜不能入睡,咳嗽向下肢放射痛。站、坐位觸診,腰椎有明顯的側彎或后凸畸形,有的脊柱呈S形變。
治療:
對腰椎間盤脫出癥的治療,主要是手法整復,將突出的髓核予以還納和纖維環的修復,調整椎間隙的平衡,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治療的目的.
1)側扳復位法,俯臥位,囑患者全身放松,醫者站于患側一方,一手放在健側肩部,另一手放在突出部位的棘突旁,用掌根部或拇指緊緊頂住棘突向健側推的同時,放在健側肩部的手成相對方向的椎扳.脊柱不伴后凸畸形者,患者上身不要回旋,以患者的耐受力為度,一般均要過度矯正.扳住穩定一分多鐘,如手感腰部滑動及“咕嘍”、“咕咚”聲響,即已復位。
此法,穩妥可靠,治愈率高,多用于脊柱側彎型患者,無論急性慢性均可采用,但在施法前后要松解患部周圍緊張的組織。以減少痛苦,施法則要由輕到重,不可用力過猛,施法后則有輕松愉快感,使疾病除半。
2)手、肘壓法:患者俯臥位,肌筋放松,醫者站患側一邊,用前臂平面近鷹嘴骨處,訪患處兩椎體之間下壓,由輕到重,以能忍耐為度,每次重壓1分鐘,松解1次患部周圍的組織,重者可連續法3次(圖77、78).陳舊性也可在一助手握雙踝向下牽引的同時腰部加壓,此法能加大椎間隙,使纖維環產生一種彈性回納力,即可使髓核還納,纖維環復原,遠離神經根。
此法多用于脊柱后凸畸形,簡單易行,安全可靠,不論病程長短療效均高。
旋轉復位法:患者坐在特制的“A梯形治療固定座”上,醫生一手從患者患側的腋下穿過,經過后頸部,用手把住患者健側的肩頸部,此時囑患者向健側前方彎腰,放松肌筋。醫生的另一手拇指或掌根部,推住偏歪的棘突。多采用前述l、2兩種手法治療。用此法前后,可用軟組織松解法進行松懈,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疼痛。
3)坐位屈伸法:患者坐在治療床上,兩腿伸直,雙腿并攏,足尖等齊,雙手向前略伸。囑患者放松肌筋,醫者站在患者背后,雙手扶持患者雙肩部,向前推動上身來回晃動3~4次.也可一助手牽拉患者雙手和醫者動作協調,但不能用力過猛,應緩慢用法。此法用于它型復位后仍不能彎腰的患者。法后有時可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。身體虛弱、心臟病、高血壓患者慎用此法。
5)輔助治療:
(1)點穴:中心型、腰5骶1點秩邊、坐骨部、委中。腰4、5點環跳、風市、委中、陽陵泉、昆侖。每穴20~30秒鐘后從臀部至足推拿松解5分鐘。環跳可屈肘重點10秒鐘后略停,再點1次,其余均用中度點壓。
(2)電療:點送電療,18-20分鐘.
輔助治療有溫經通絡,調整氣血,促進機體代謝,解痙止痛作用
(3)軟組織松解法:軟組織松解法是用在治療腰椎間盤脫出癥之前的手法。各做4—5次后,改用掌根回旋按摩,下行至臀部、腿部,2—3次即解.
2.棘上、棘間韌帶損傷
病因病理
棘上、棘間韌帶的損傷,是一種常見病,多發?。R蚨喾矫娴囊蛩囟鴤?,多表現在彎腰扛抬、搬運重物、重物墜下擊壓在胸背部,使棘上棘間韌帶超越了負載而引起損傷.也有因久損不愈慢性勞損而致者 (圖87)。
癥狀與診斷:
這種韌帶損傷,多有外傷史,傷后局部刺痛,有的呈刀割樣疼痛,腰部活動受限,活動腰時疼痛加重,坐臥困難.第2天有的如同化膿似的疼痛,或偶伴向下肢放射,腰背有酸、脹感,手法觸診,多在棘上或棘突旁可摸到損傷局部浮起,稍有腫脹,彈性變差.有的成條索樣剝離,有的鈍厚,壓痛明顯,有的撥動時有“吱吱”作響等又一現象,均多在急性期.
治療:
患者坐在方凳上,醫生坐在病人背后,用拇指扭動棘上韌帶,找到損傷的部位,然后用拇指沿脊柱縱軸方向順壓,可反復順壓3~4次,癥狀即可緩解。復位后1周內,腰部少作前屈后仰活動,3天復診1次,手法后可用傷科藥內外調之。
3、臀部軟組織損傷
1)梨狀肌損傷:
病因病理:
梨狀肌位于臀大肌下面,是臀部深層的一種肌肉,外形似梨狀,主要作用是配合臀部肌群大腿作外旋、外展動作。在外展、外旋、下蹲,持物立起時,由于下肢負重,內收、內旋較易使梨狀肌過牽而拉傷。
癥狀與診斷:
梨狀肌損傷后,局部常出現相應的神經受壓的癥狀,大多數病人因扛抬重物或蹲、站.彎腰前伸.持物旋轉、扭、閃等不協調動作而致.梨狀肌損傷,偶伴有下肢放射性酸脹痛或小腿外側麻木感。腰臀部疼痛,向小腹部及大腿外側放散,會陰不適,陰囊、睪丸抽痛,坐骨部麻痛,發涼,走路跛行,不能直腰,嚴重時臀部刀割樣疼痛,雙下肢屈曲,夜不能眠,生活不能自理,大小便或咳嗽疼痛加劇,或向下肢串痛.
單拇指觸診檢查,梨狀肌部位壓痛明顯,有條索樣隆起.指觸鈍厚,肌肉松軟,彈性變差,針刺梨狀肌部位,松軟如針刺豆腐樣感.患慢性梨狀肌損傷的病人,患側臀大肌,臀中肌萎縮,觸之空虛。梨狀肌彌漫性鈍厚或肌纖維束變硬時,手法彈撥彈性變差.
直腿抬高試驗,60°以前,由于梨狀肌牽拉過緊,加強了與坐骨神經的病理關系,而疼痛明顯.60°以后.掘傷的梨狀肌不再繼續拉長,疼痛反而減輕,與腰椎間盤脫出癥、椎弓崩裂癥、婦女慢性坐骨神經痛、慢性附件炎、骶髂關節病的損傷截然不同,易于鑒別.
治療:
患者俯臥床上,放松肌筋,醫者用單拇指觸摸肌束改變的情況,可順壓損傷隆起、痙攣變硬的部位,順壓4~5次后,改用掌根按照肌束走行順壓,新傷經過手法治療,病人即感輕松.慢性損傷,用單拇指撥動法,使粘連部位分開,能解除疼痛。同時配合傷科藥物內服,即可治愈。
2) 骶部軟組織損傷
病因病理:
骶部軟組織損傷,多發生在骶髂關節周圍或腰骶關節,這種損傷,多因彎腰搬取重物,或腰骶與臀部遭受向前、向后較大暴力的旋轉而致.由于髓髂關節韌帶堅強、牢固,而關節只有微小動量,所以骶髂關節單純的損傷少見。
癥狀與診斷;
骶后下肌旁的肌筋損傷,開始一兩天,疼痛不明顯,只有局部酸張或不適感,隱性痛。但前彎腰或下蹲時,均有疼痛及活動受限。一周后由于傷部周圍組織受累,加上沒得到及時的治療或重視易使損傷加重,疼痛范圍加大,而影響工作和生活.重者坐臥不安,夜不能眠,心煩意亂,多表現在臀部疼痛,偶爾向前腹股溝放射.
觸診檢查,急性者腫脹,壓痛明顯有張力擋手感。慢性者觸之球面樣或橢圓樣物,均為活動性硬塊拇指下壓有彈性.橢圓性的橫貫活動范用大,球面形的上下活動范圍大,這也是損傷輕重的區別.不論輕重均能觸摸到硬塊上部的條索樣感,如不仔細觸摸,不易摸到,因骶髂關節凸凹不平,互相嵌插,又是耳狀關節面?;顒佑矇K有1~1.5厘米長,有的達2—2.5厘米,均能清楚觸及到.
治療:
骶部這種肌筋的損傷,多采取拇指或掌根復貼(圖88)。
理筋法;早期輕度復貼,理筋,使隆起部位復平,癥狀即有明顯的好轉,同時外敷活血止痛藥,4~5日可消腫愈合。陳舊性者前兩次可采用重一些手法復貼、順筋、熱敷等。復貼手法隔日1次.在治療期間,不要作彎腰、下蹲取物等動作,也不要暴力扭轉身體。
3)腰骶關節損傷:
腰骶急性扭傷一兩天后,腰骶橫貫性疼痛,偶爾放射至腰的深部,重者腫脹、壓痛明顯。慢性疼痛,在局部能觸摸到麻束樣咔喀聲感,急慢性損傷,都有彎腰時疼痛或腰部活動受限等。
治療:
急性者用輕度復貼復位法,即拇指或掌根順壓復貼。為了加強活血,消瘀、止痛的作用,可用食醋熱洗1周,日l~2次,隔日手法治療1次。周內即可愈合(圖89)。
慢性損傷的治療同上,用復貼復位法.但稍用力,以在局部按壓、旋轉、捻揉為主。亦可附以活血、消腫、止痛藥。
先天性骶椎裂,觸診有一縱向溝槽,腰椎骶化癥觸之有橫向(腰骶關節)構槽,正常關節觸之微小。應予以區別。
4)臀上筋出槽:
病因病理:
臀上筋(即臀上皮神經)出槽,在軟組織損傷中,占有很重要的位置。損傷局部張力增大,加重了對筋的壓迫。急性筋離位后,可產生較劇烈的腰臀部疼痛,常有向下肢深處的串痛(痛多不過膝)。
癥狀與診斷:
臀上筋出槽,多有外傷史,20歲以上的年長者多見,彎腰,上身向健側扭轉受限,起坐困難或無力感。
觸診檢查,在秩邊穴的近區內,可觸摸到一高起滑動的繩索樣物。觸壓時感到疼痛、麻木、酸脹等,早期可觸摸到原筋之溝槽感,陳舊性的,也可觸摸到一繩索樣物.但較粗,觸之鈍厚,活動范圍不大,這是由于出槽后粘連的緣故。壓痛脹麻感輕度,有時伴有向患側下肢放射性麻感。
治療:
病人端坐方凳上。兩腳分開與肩等寬,雙手扶膝,醫生坐在病人背后,用拇指觸摸到滾動、高起的繩索樣物后.—拇指向上推緊,另一拇指向原槽按壓,順于槽內,再順向按壓幾次,使周圍組織舒松,復位后自感癥狀好轉,兩三天后,疼痛會逐漸消失。
在手法治療的基礎上,附以熱醋洗,日一兩次效果更佳。及時治療一周內可痊愈。
四、下肢肌肉損傷
大小腿肌肉的損傷是一種常見病,從幼兒到成年均能見到,大多由于下肢外展,或用力蹬空而傷。嚴重者,能影響工作與生活.因此也要及時治療,以免造成長時期的痛苦。
1.大腿內收肌的損傷
大腿內收肌損傷,由于暴力外展、蹬空、跳皮筋、踢球等造成的損傷。傷后一般感覺不適,疼痛不大,但過一兩天后,由于局部瘀血或有炎癥.疼痛加重。走路時傷肢稍向前方外展.整腳掌落地,邁步腳掌平行前進,走步略痛,壓痛明顯。沒有紅腫,觸摸傷部肌筋發緊。多表現于腹股溝下部。
治療:
病人仰臥或站立,兩腳分開,醫生站在患側或蹲下,用拇指或一手四指觸摸.找到損傷部位后,按壓疼痛之肌肉或隆起的肌束,用分筋法左右分撥或輕度按壓,仰臥時.單手四指或拇指置按于隆起部位.另一手握住患側膝部.提起屈膝屈髖.置于患處的手指可順勢分拔或按壓,反復2~3次手法治療后,癥狀即能明顯消失。治療3~4天,一般四肢不作外展、蹋球、跳皮筋動作,周內即可痊愈。如配合內服活血止痛藥,則療效更佳.
2.縫匠肌、股直肌損傷
縫匠肌和股直肌的損傷,除暴力擊傷外,多見于平時缺乏鍛煉,偶爾長跑跳躍或用鐵鍬不當,或打籃球、踢足球、練武功致傷.損傷重者有持久性的疼痛,縫匠肌多見.
臨床癥狀:
縫匠肌損傷后,局部多腫脹,觸摸變硬,一般腫塊范圍較大,壓痛明顯,傷后股前部有酸脹痛或不適感,走路跛行,邁步疼痛加重。重者不能走路,瘀血腫脹明顯,直腿抬高受限.
治療:
急性損傷,如不及時治療,可持續性疼痛。初期腫脹疼痛嚴重,一般不在損傷局部用手法,應在損傷周圍用雙拇指推散瘀血.配合口服活血止痛藥和外用洗藥,以散瘀、活血,消炎、止痛為主。
3、小腿后肌群損傷
小腿肌群損傷.除直接暴力擊傷外,多由持物走步蹬空而傷。蹬空能使肌群急劇收縮拉傷肌肉,重者腫脹范圍較大,次日皮下充血,觸之變硬,壓痛明顯,走路困難疼痛.
治療:
急性者,用手掌輕推患部,用1號外用洗藥,方法同前,一周腫脹痰血即可逐漸消散.不及叫治療,多結硬塊,恢復時間較長.
慢性者.可用雙手掌在小腿肌的兩側抖動揉搓,2~3分鐘后,一手掌沿小腿后肌群向下輕推幾次,或用單拇指分筋法分撥粘連部位。仍有酸脹痛者,可用熱醋洗,日2次,先用3~4天,并隔日手法治療1次,1周即可痊愈.
4.膝關節軟組織損傷
膝關節是支持人體的載重關節。結構復雜而堅固。
由于解剖結構的特點,內側半月板較外側半月板更為固定,因而常受損傷。
5.膝關節半月軟骨損傷
位于股骨和脛骨關節之間的內、外側半月形軟骨板,也叫內、外側半月板。內側半月軟骨像“C”字形.外側半月軟骨像“O”字形。它們的內緣薄而外緣厚,因此使股骨和脛骨的關節面接觸更為吻合.增強了關節穩定性,并對跳躍式劇烈運動所產生的震蕩有緩沖作用。
病因病理:
由于膝關節的結構頗為復雜,除其穩固性外.其上下兩端又有股骨和脛骨兩長骨的杠桿作用。股骨外髁與脛骨外髁關節面之間,又負載較大,當膝部過度扭轉.跳躍,突然的內外旋活動.以及外力撞擊時,均易致傷。由于膝關節生理結構的特點,內側損傷害多見。
癥狀與診斷:
多有急烈運動,關節突然內、外旋及撞擊和明顯外傷史。傷時病人自覺膝關節內有撕裂響聲,疼痛,關節內血腫。由于軟骨的撕裂產生了關節腔的緊張.伸屈活動受限等關節的交鎖和不能活動現象,在損傷軟骨關節囊的附著處,有輕度紅腫和壓痛.有的可因出現周期性交鎖.使傷肢既不能伸,又不能用曲:損傷久而較重者有的出現關節腔腫脹積液。先天性軟骨畸形伴損傷者,多出現股四頭肌萎縮.這一癥狀多由半月軟骨損傷造成.
治療:
治療半月軟骨損傷,病人仰臥在治療床上,或坐在方凳。醫生站在患側.一手握住踝部,另一手拇指按壓損傷部位的關節縫,握踝部之手,使小腿屈曲。根據內、外側損傷部位,決定內收、外展、外旋、或內旋的同時,順損傷部位的關節縫按壓,使嵌頓隆起的部位復平。一般按壓損傷部位的拇指下有滑動感,或輕度的聲。
(摘自羅東亞《羅氏傳統中醫正骨推拿手法》講義)《羅氏正骨手法微信群:JZXH1225》
上一篇:臟腑點穴--臂部分筋法操作方法
下一篇:龍氏正骨頸椎十法操作方法